5月1日出版的《天津日報》刊發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陳珊理論文章:《勞動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四重價值意蘊》,原文如下
天津日報

勞動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四重價值意蘊
陳 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也是我市日前正集中力量實施的“十項行動”之一。鄉村是勞動教育的實踐主陣地,為勞動教育提供具體勞動情境;勞動教育又是激活鄉村振興的原動力,其蘊含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價值意蘊,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以勞樹德: 為鄉村振興夯實思想基礎
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范疇。馬克思曾指出,“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也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勞動決定道德,勞動是道德形成的先決條件,勞動教育是品格培育和道德養成的重要載體。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需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其社會成員形成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為人民付出勞動的真誠態度,使崇高的精神境界與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相適應。
勞動美德作為鄉村振興的思想基礎,其根本目標在于厚植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勞動基因,樹立良好勞動價值觀念,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然而,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結構呈現“空心化”“弱勢化”“老齡化”等特征,“人走地留房空”現象愈發凸顯,這迫切需要用勞動美德去堅定鄉土自信,強化鄉土認同,涵養鄉土情懷,使農村人口認識并發揮出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實現由“被動勞動”向“主動勞動”的轉化。堅持塑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自覺踐行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創造精神,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辯證關系,將“小我”融入“大我”,促進個人自身價值與鄉村社會價值之間的互恰融通,讓更多“愛農”“懂農”“知農”人才扎根鄉土、奉獻鄉村。
以勞增智:為鄉村振興聚合人才技能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人的自主性、創造性勞動之上。人通過勞動,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也在改變自身。因此,促進社會生產力進步,本質上要破除勞動異化,提高勞動者科技素養,培養勞動者創造性思維,使勞動者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催生發展動力,成長為高質量、高效率的社會生產力。
鄉村振興要求勞動主體突破傳統生產模式的束縛,挖掘鄉村歷史文化智慧,擴展鄉村實踐發展空間,積極主動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新興產業,走出一條鄉村自己的發展道路。這需要廣大鄉村勞動者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強烈意識,更新豐富勞動教育載體,大力推行鄉村大數據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計算機視覺等新技術,引入“MOOC”、“SPOC”、微課等數字化學習模式,加強對勞動者科學文化知識和農業技能實踐內容的輸出,增強勞動者的科學生產能力、市場前瞻能力、管理銷售能力,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同時,在勞動教育理念方面尋求新突破,從單向度的“技術”向多向度的“人文—技術—素養”模式轉變,使勞動教育內容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產業特征具有高度契合性、適應性,彰顯勞動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功能及作用,使更多“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加入鄉村振興的隊伍,建構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相匹配的新范式。
以勞強體:為鄉村振興注入身心動力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著客觀世界。這里的“客觀世界”就包括人自身。這種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展現,從外在層面看,就是人的生理機能;從內在層面看,就是人的心理體驗。由此可見,勞動是強健體魄、浸潤人心的重要手段。它搭建起身體與意識之間的橋梁,是個體身體素質外在展現的平臺,也是個體內在意識產生不可或缺的途徑。
鄉村振興是一個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的過程,需要參與者具有足夠的定力、活力和耐力。為實現鄉村持續、長遠的發展,勞動教育起到重要助推作用,為人們帶來身體素質、精神面貌等全方位的提升。一方面,勞動教育為鄉村振興儲備更多身體素質達標的勞動者。勞動實踐不拘泥于特定時空的天然活動場域,為人們進行身體活動提供了更寬廣的天地。通過勞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鍛煉勞動者體魄,激發勞動者潛能,消解純體力帶來的疲憊,達到全面均衡可持續改善身體機能的功效;另一方面,勞動教育為鄉村振興磨礪更多心理素質過硬的勞動者。勞動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彰顯,其所創造的有形的或無形的勞動成果是對自我力量、自我成就、自我發展的肯定與確證。勞動者由此產生價值獲得感、行為認同感和抗壓平衡感,又反向敦促自身繼續自覺主動為鄉村振興服務,從中昂揚精神、收獲滿足、體悟幸福。
以勞育美: 為鄉村振興增添美麗光彩
勞動在評價“美”的標準中具有不可或缺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勞動蘊藏“美”,勞動過程是剛性力量美與柔性協調美的結合,“美”自然根植在人們心中,日用而不覺;勞動感知“美”,勞動過程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美感的形成;勞動創造“美”,人遵循美的規律勞動,又按照美的規律建構新的美好生活。
生態宜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應有之義。實施勞動教育,要瞄準鄉村綠色高效發展的需求,改變傳統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去除阻礙鄉村振興的藩籬壁壘。“綠水青山”是鄉村振興“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鄉村振興的新資源、新優勢。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支持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走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鄉村發展道路,開展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等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實施勞動教育,還要注重充分尊重和保護現有村落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舊貌猶在、新顏也展。注重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審美素養和審美品位,統籌城鎮和村莊的布局規劃,從民俗文化和鄉土工藝中發現鄉村美好,活化鄉村文化資源,衍化鄉村獨有元素,優化鄉村發展未來,賡續農耕文明,留住鄉風鄉韻鄉愁,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煥發。
(作者為天津城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本文為2021年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CIE210183階段性成果)